常用的几种PCR方法的策略(三)


长片段 PCR

长片段PCR通常是指扩增大于5kb的DNA片段。长片段PCR传统上使用 Taq DNA 聚合酶(用于快速延伸)和高保真酶(用

于提高准确性)的混合物。

随着具有高合成能力的高保真DNA聚合酶被发明出来,现在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准确的长片段PCR。通过在DNA聚合

酶中设计一个较强的DNA结合结构域,从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增长片段(如,来自gDNA的 >20 kb 片段),实现高合

成能力。此外,极高的保真度(如, Taq 聚合酶保真度的 >100倍)还有助于确保长片段扩增的低错误率。

表 .在长片段PCR和克隆中使用高合成能力高保真DNA聚合酶的优势。

DNA聚合酶的高合成能力可显著缩短长片段PCR的反应时间(在本例中,时间缩短了一半),而高保真度可减少筛选含正确

插入片段克隆的工作量。

 

什么是高保真PCR?

当扩增>10 kb的目的片段时,应根据以下5个关键点对PCR方案进行优化:

1. 确保使用高质量、高纯度的DNA样本。

2. 如果DNA聚合酶的热稳定性较低,则需要使用更多量的酶,以弥补因延长循环时间导致的活性损失。

3. 降低退火和延伸步骤的温度,有助于引物结合。

4. 适当延长PCR步骤的持续时间,有助于模板DNA的完全解离及引物的结合。

5. 适当延长PCR延伸时间,可确保目标区域的全长复制。 

 

反向PCR

反向PCR起初设计用于确定邻近未知区域的序列。它有助于研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;致癌性染色体重排,如基因融合、易位

和转座;以及病毒基因整合。该方法之所以被称为反向PCR,是因为引物设计用于向两边延伸而不像常规PCR中朝着彼此延

伸。如今,反向PCR常被用于定点突变,复制一个具有预期突变的质粒。

在研究基因组DNA未知序列的传统工作流程中,首先进行限制性酶切消化和连接,再进行反向PCR,随后对PCR扩增子进行

测序。对于gDNA消化,需选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,以获得长度合适且能够自我连接的片段。

同时,选定的限制性内切酶不可剪切已知序列,从而使连接发生于侧翼未知序列之间。使用低浓度的酶切DNA片段优化连接

步骤,使其倾向于自我连接而非多片段连接(即形成连环体)。

完成自我连接后,从DNA的已知区域启动反向PCR。所获得的扩增子每个末端都含有部分已知DNA序列。随后,可从末端开

始对这些扩增子进行测序,检测上述已知序列的相邻区域。

 

定量PCR

序列的扩增程度(得率)取决于模板起始量,PCR常用于对样品中的DNA进行定量,其中,最常见的应用是基因表达定量。

终点PCR方法虽然可行,但它存在一重大缺点,即需要通过凝胶电泳确定得率,从而限制了检测灵敏度。

此外,定量是在PCR末期进行的,而此时的扩增已达到平台期,因此,DNA凝胶染色强度无法与DNA起始量呈线性相关。尽

管如此,若在到达平台期之前通过终点PCR对基因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,可使用连续稀释的DNA样品作为起始物,或收集指

定PCR循环的扩增子,并根据凝胶染色强度估计基因表达量。 

 直到1993年,Higuchi等报道称使用荧光信号对PCR扩增进行实时监测,才克服了终点PCR定量的局限性。这一技术为我们

今天所熟知的定量PCR(qPCR)奠定了基础。1997年,第一款qPCR仪进入市场,使PCR能够准确定量基因表达和拷贝数。

qPCR依靠对指数期目的片段扩增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测,克服了终点PCR定量的缺点。尽管qPCR能够定量检测相对和绝对基

因表达,但是其检测能力限制了定量性能。

20世纪90年代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开发的数字PCR (也称为极限稀释PCR)实现了真正的DNA样品绝对定量。在数字

PCR中,是将高度稀释的DNA样品分配到多区室芯片中,使每个区室最多含有一个拷贝的靶标。然后,对每个区室内的扩增

进行检测,获得阳性或阴性结果(分别为1或0个模板拷贝;即, "数字" 结果)。

最后,使用统计模型(泊松分布),根据阴性反应部分确定样品的拷贝数,无需定量已知样品(标准品)。除了基因表达和

拷贝数定量,数字PCR还适用于区分低频等位基因、病毒滴定以及下一代测序文库的绝对定量等应用。利用数字PCR进行绝

对定量的一般工作流程。 

总之,改进的PCR实验方案和改进的DNA聚合酶旨在改善PCR扩增的结果。虽然PCR的基础概念并未发生改变,但新型PCR

方法将继续推动和简化分子生物学研究。

>